防突预测竟藏“猫腻”? ——湖南局监察执法二处火眼金睛揭真相
时间:2025-09-05 08:53

  “现在每次开展瓦斯突出危险预测施工,都得有专人现场盯着,还必须有视频监控,半点儿马虎不得。”819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湖南局监察执法二处在嘉禾县某煤矿开展监督检查时,该煤矿32采区工作面的防突技术员现场指挥作业,语气严肃。

  而两个月前,这里的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却藏着“猫腻”。

  时间回溯到612日上午9时,监察执法二处副处长吴东楠带着两名监察员直奔该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矿长,今天重点查32采区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指标预测。”

  下井后,发现该工作面的防突工正准备开展打钻施工。

  “你们照常操作,我们看看就行,”吴东楠示意对方按流程来。3名防突工相互配合,按照设计施工5组钻孔,测钻屑量、h2指标,时而弯腰记录,时而起身换位置。

  “这个工作面防突预测一次要多久?”吴东楠问道。

  “一般2个多小时,要打5组孔,48m深,110m深。”

  “几个人作业?

  “就我们俩。”

  听到回答,吴东楠心里犯了嘀咕:按常规,一组8m深钻孔的预测至少要30-40分钟,且需3人配合,现在两人2小时完成整套流程,显然反常。

  “整套预测按规范需 3小时左右,但你们最近两次作业,仅2人下井,在工作面停留时间仅2小时3分钟,怎么解释?”吴东楠拿出下井轨迹记录,步步追问。

  “两人2小时,差不多够了。”该矿负责人拍着胸脯表态。

  “那我们现场实测一次,”吴东楠当即决定。随后,2名作业人员在实测中为赶时间手忙脚乱:要么忘了掐表计时,要么钻屑称重不准,打到最后 2 个孔时,一人体力不支,另一人只好扔下秒表帮忙,全程下来不仅超时,操作也漏洞百出。该矿负责人在旁看得直跳脚,再无二话。

  “规范要求至少3人作业,耗时3小时左右,你们既缺人又缺时,还让两人同时兼顾另一个工作面,劳动强度超标,违规操作是必然。”在问题反馈会上,监察员严肃指出,“突出煤矿突出危险性预测是井下安全的‘晴雨表’,这是在拿矿工生命开玩笑。 ”该矿安全矿长自知理亏,“是我们管理松了,操作规范抓得不严。”

  监察执法二处进一步查实,该矿还存在防突钻孔未按设计施工、安全设备不合标等问题,依法立案调查,责令停产整顿7天,并实施“一案双罚”,既对企业依法行政处罚,也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光罚不行,得让大家懂规范、守规矩,”吴东楠说。当天下午,监察执法二处组织煤矿管理人员、一线防突工开了场 “直面问题”的座谈会。

  “以前总觉得差不多就行,现在才知道这心态多危险,”防突工和技术员主动检讨。吴东楠拿出近期防突预测不到位引发的事故案例,“这些事故都是从小隐患攒出来的,规范不是束缚,是保命的防线。”

  会上,监察员现场演示标准流程:钻孔位置布置要按照10-15m间距,深度8-10m,进钻第1m取钻屑量、第2m测量h2指标及钻屑量,解析仪悬挂要平,观测时间要大于230秒……步骤拆解细致,连“筛选后的煤量要倒回钻屑量计量设备”这样的细节都一一强调。

  矿长当场表态,“马上全员培训,把流程制成图文卡片贴在防突办公室,每月实操考核,不合格的坚决调离。”

  819日,监察执法二处“回头看”时,刚到防突队办公室就看见制度栏贴着新的《突出危险性预测流程图》,防突工的考核成绩一目了然。

  当日下井至32采区工作面,防突工正按流程作业:先仔细挂好检测仪器,选好施工钻孔位置,安设风管、煤电钻,按规定时间不少于230秒,观测h2指标,记录本上的数据工整清晰。

  “我们升级了视频监控系统,人工监督和视频监控“双保险”,抽检突出危险性预测数据差距大于10%,就要求重新预测。”矿长递来整改记录,最近防突预测抽检数据据准确率100%,“不光流程规范了,大家的安全意识是真提上来了。”

  吴东楠翻看记录时频频点头,“抓安全的作风转变,才是整改最扎实的保障。”